案例1
小凡妈妈Z近为一件事特别的苦恼,2岁的宝宝吃饭成了头等难事,现在吃饭必须看手机,不然就不吃饭,玩玩具或身体扭来扭去坐不住。就这样一家人围着她,吃饭时间越来越长,四五十分钟是常事,甚至一个小时都有。小凡妈妈也是很无奈的表示:“明知道对消化吸收不好,但是也没办法,总不能让她饿死。”
案例2
家住广州的梁先生Z近有点上火,180万说没就没了。起因是这样的,上五年级的儿子小浩,Z近迷上手机游戏了,走到哪玩到哪,不论怎么劝就是不听。于是,梁先生趁着儿子睡觉,把儿子手机里所有游戏都禁掉了。第二天,小浩发现游戏玩不了,以为是手机坏了,立刻变得狂躁,把手机猛砸到地上,还跺上几脚。妈妈上去阻拦,小浩又拿起桌上的遥控器,往外一甩,一不小心砸到了家里价值180万的古青花碗。碗,顿时碎了。
案例3
小明妈妈因为孩子沉迷手机,上星期把他手机没收了。前天陪孩子出门,他见到一个小吃店,说要去买点吃的东西。小明妈妈在车上等了六、七分钟还没见他回,就自己下车去小吃店看看。结果发现孩子正坐在店里一个角落,拿着手机玩游戏。小明一见妈妈进来,赶紧收起手机。问小明手机是谁的,他很不高兴地说是借同学的。之前因为手机母子之间有过多次冲突,这次,妈妈也没有逼他交出来,只是要他尽快还给同学,今后不许找同学借。
以上几个案例仅仅是冰山一角。现如今,孩子「触网」越来越低龄化,已经从「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变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
00后、10后们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有专家形象的比喻「现在的孩子是先学会打游戏,后会系鞋带的。」
这群“熊孩子”遇到互联网就好比鱼儿遇到水那般欢愉。当这批「互联网原住民」与作为「互联网移民」的父母共处一个屋檐下时,彼此之间的不和谐便演变成了「手机争夺战」、「网络保卫战」、「游戏狙击战」等。甚至还出现过「小学生玩网游和家长一言不合跳楼」的惨剧。
随着寒假的到来,这场战争势必更加白热化。
面对越来越智能的手机和无孔不入的网络,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会被手机、被游戏绑架。一些家长存在一个误区,以为跟孩子的战斗就是跟游戏的战斗,只要隔离了游戏就是战胜了手机、战胜了网络。
孩子的苦恼
“我一拿手机他们就认为我在玩游戏,这让我非常愤懑,有时候就要吵上几句。”小雨说道。为了不让他玩游戏,父母把他的课外时间几乎都占上了,周一到周五中有4天的晚上都要上课外班,“即使这样他们仍然不满意,好不容易上完了所有的课、写完了所有的作业,我刚拿出手机放松一下,他们又说‘你怎么一有时间就玩游戏呀,去做几篇阅读理解去’。”
对于00后、10后这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网络和手机绝不等同于游戏。「他们一出生就面对着一个无所不在网络世界,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
他们在网络上娱乐、在网络上交往、在网络上学习,在网络上表达自己。他们眼里,虚拟世界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他们总是不信任我,我拿手机并不一定是在玩游戏,我在手机上查各种资料、用手机听歌、用手机记录自己的感受,即使是玩游戏我们经常和世界各地的人联网打,不知不觉就练了英语。”一位刚被妈妈没收手机的初中生委屈的说道。
其实有些时候,孩子的叛逆是父母养出来的,你不信任他,他会“报复”你。
慢慢的,这种“猫捉老鼠式”的互动,不仅会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也会让孩子们渐渐远离父母。
同时,在互联网的“后喻时代”,孩子们已经把家长远远的甩在后面了。一位妈妈感叹,“要跟上孩子们的思维真的不容易,有时候孩子说出的话我根本都不懂,更别说搞懂网上那些内容。”
那么,「互联网原住民」和「互联网移民」之间的这场「手机大作战」该如何平息呢?
01「疏导」比「堵截」更重要
面对以00后、10后为代表的「互联网原住民」,在玩手机这件事情上,「疏导」比「堵截」更重要。我们不给孩子玩手机,不代表孩子没有手机可玩。与其这样,不如跟孩子“约法三章”,从小培养他的契约精神:玩手机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
与父母强加命令相比,跟孩子“约法三章”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他感受到了被尊重,同时对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也会有更强的执行动力。这样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
02「身教」胜过「言传」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身教」胜过「言传」。面对网络时,父母和孩子经受着同样的考验。父母在限制孩子玩手机的同时,要先以身作则,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有些家长的态度是自己可以玩手机但不让孩子玩,这绝不是一个好办法。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Z重要的教育,而家庭教育Z重要的不是说教,是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爸爸妈妈们,从现在起学会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这样也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啊,不信你试试。(文章来源:Lina姐姐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