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叫家乡,道不明的是乡愁。多少人为生活,为梦想,拼搏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当时间染白了鬓发,当乡愁沉淀成记忆。如果有什么能唤起对家乡的思念,我想唯有来自家乡的美食。
当老兵张顺在台北用家乡四川的手艺融入新创意制作了第一碗番茄牛肉面,大概便是怀着这样的心情。
历经三代人,只做一碗面,这一碗匠心十足的牛肉面,一做就是60年,为的只是那一口“乡愁”。如今老张牛肉面来到武汉,刚开业便攒下了不少人气。
这碗面,上过《舌尖Ⅱ》
初入店铺,环境简约,木质桌椅,古色古香。吊灯复古,氛围温馨。
和朴素简单的装潢形成反差,各路明星在台湾总店里的合影以及各家媒体刊登的报道,都被店家装裱成大大小小的相框,挂在墙上。
中国人习惯用食物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张顺14岁当兵,1945年从四川南充到台湾,久久未能回到家乡。一为养家生计,二为寄托思念,1958年,他在台北街口支起一个小面摊,第一家“老张牛肉面”就此诞生。
经过多年的经营与积累,加上街坊的口口相传,很快,小店开始有了名气,不仅收获一大堆“铁粉”,更开枝散叶,走出台北!
《舌尖上的中国Ⅱ》第五集里就介绍到了老张牛肉面,这碗眷村牛肉面名噪一时。
用料还真舍得给
老张牛肉面汤底选用牛大骨慢火熬制,将牛骨的骨髓和油脂都熬了出来,加上店里新鲜番茄做底,浓缩成一锅满满的精华。
据店员介绍,食材上,店内选用进口牛腱芯,只取牛后腱中间部位关节上方的肉,一头牛仅能供5碗。“因牛肉是一碗面的精华,倘若肉质不优质,客人一吃便知晓。”
面条是搭配新鲜的土鸡蛋,纯手工制作而成,让双手感受面团的温度,这才是一碗好面的根本。
趁着端上来的热气,顺着碗边嘬一小口浓香馥郁的汤汁,撒上些许小葱调剂嗅觉,面道爽滑的拂过舌尖,骨汤伴着热面瞬间充盈在嘴里,鲜香无比。
用筷子夹起一大块牛肉,筋肉相间的纹理吸饱了汤汁的油光,一口咬下去,嘴里反复咀嚼,微微的番茄味与肉香混合,嫩软香醇,回味无穷。
店内的刘爹爹说:“我是第一次来这家店,儿子推荐我过来尝尝,我很喜欢吃这个牛肉,不塞牙,又软烂,对老人来说,很合适。”
“60年只做一碗面”,是老张的坚持,犹如风筝线般,心系两岸,线的另一头牢牢牵动着家乡,将这股子乡愁滋味化为美味,坚定传承了下来。
人均消费:39元
店铺地址:江汉区解放大道690号(武汉国际广场购物中心负一层)
武汉人爱牛肉面,不分早晚。清晨,起个早床,走上街口的那家面馆,一天的精气神都从这里开始。深夜,街角那家24小时不打烊的面馆,也是治愈人心的存在。
想必不少远在异乡的武汉人,他们的“乡愁”,大抵也是在家旁边吃了几十年的一碗牛肉面。
- 龚太婆牛肉粉面 -
开店30年
“这里真有不变的家的味道”
越是年岁久远,环境破旧的店,越是藏着人们对味道Z早的记忆。“很多人都说老店的味道变了,但这里真有不变的家的味道”。家住附近的刘先生说。
1988年,龚太婆迫于生计,在家门口支起了个小摊开始卖牛肉粉面,但谁也没想到,这一卖就是30年。每天早上7点开始,来过早的食客自发在门口排起长队,除了附近的街坊外,还有的来自青山、百步亭、光谷……甚至更远的地方!
牛肉卤得十分入味,饱含汤汁,又香又辣,口感软嫩。粉面有宽粉、细粉、宽面、细面之分,因人而异。
细面烫得恰到好处,软硬适中,口感软绵又不失嚼劲。就着汤汁和零星的红油,一口下肚,这滋味能从口腔一直氤氲到胃里。
不同于佐料冲的汤底,这碗牛肉面能让你吃完面,还忍不住喝几口汤,汤的辣味和温度,带起一天的精神气儿。
店内一位熟客说:“我妈年轻时候常来吃面,我小时候也来吃,30年了,一如既往的味道,现在我每个月都找时间来这里过早,怀念,今年太婆86岁了,已经老了……”
人均:13元
地址:武昌区民主路何家垅
- 邓记牛肉面 -
开店20+年
“每一口都是小时候的味道”
都说邓记牛肉面是不少老硚口的回忆,见证了几代吃货的成长。家住集贤里老社区的小刘是这家店的常客,他说:“这家牛肉面我从小吃到大,现在我在北京工作,早上过早还是会时不时想起,吃的每一口都是小时候的味道。”
一碗牛肉面端上桌,红油赤卤,食欲大增,干卤牛肉置于其上,冒着热气,筷子在一旁,只等人挑开热气飘散的面条。
汤底都是每天用牛大骨熬的,老板娘说,牛大骨跟猪大骨不一样,不能隔夜,必须得每天新鲜。
覆于之上的卤牛肉,使这碗面和汤诱人又美妙。牛肉丰满软腴,吃进嘴里,肉香会在嘴里化开,口感很丰富。
有人说,因为这碗牛肉面,自己得了一种馋饿的病:一想就馋了,一馋就饿了,一饿就得吃了,一吃指不定就几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