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桥从来不缺热闹。曾经风情万种的破布街,人声鼎沸的无名菜场,是汉口人眼里Z纯粹的市井味。现在的年轻人就算没亲眼所见,也总听老一辈经常提起。
△图/网络
近两年来,三眼桥似乎永远在拆迁。
路边被封存好久的“大唐盛世”映衬着往日的风风雨雨,对面一直还在的加油站,是老三眼桥人不变的记忆坐标。
- 01 -
人头攒动的破布街消失殆尽
2015年之前,武汉人去三眼桥破布街买布料,曾经喧哗十四年,是绝对称得上武汉风情小巷的代表作之一。
两排私房之间,一条宽两米的巷子,一位孝感人偶然发现这边城中村有个布鞋厂需要大量碎布,于是灵机一动,做起了互通有无的生意,还在自家门前摆摊出售。
十余年间,这里五百米的巷子聚集了三百户商家,布头、拉链、花边、饰品......交织着剪刀声、缝纫机声、小贩的吆喝声,热闹非凡。
△图/网络
现在的破布街早已经不复存在,老破布街拆迁之后,原破布街商户一部分搬到了汉口北市场,一部分搬到了古田四路新破布街。如今寂寥的小巷子里面,只剩下一抹萧瑟和寂静。
破布街的搬迁似乎是三眼桥萧条的前奏,这里拆迁的速度越来越快......
三眼桥无名菜场曾经无人不晓,知道的人,全都说那里的菜价便宜。很多人宁愿多走一点路,去那里买一大堆菜回家。 毫不夸张地说,以前的老汉口人几乎都来买过菜。
每天过完早,逛Z热闹的三眼桥无名菜场是一天Z快乐的时光,如今,这条菜场也变小了一大半,穿过满是拆迁垃圾的小巷,仅存着Z后的“市井味”。
在这里卖了十几年菜的摊主说不出菜场叫什么名字,谈及曾经的“无名菜场”满脸得意。“以前两边走电动车都费劲,挤不动,现在前面都拆了,就剩我们这一点了。”
终究要面对无法避免的告别
早已纳入城中村改造计划的三眼桥,一边告别着,一边生活着。许多楼房上已贴出拆迁告示,这个生活了数十年的地方,说到离开,多少有点舍不得。
- 02 -
三眼桥居民的元气早餐
开了十四年之久的雷氏鸡冠饺是这条街出名的过早,早上6:30准时出摊,一般到10:00之前就全部卖完。
这么多年来,他们家的鸡冠饺永远少不了回头客,不用老板亲自介绍,居民都熟得很,“韭菜饺子2元、肉饺2.5元,物价飞涨,这么多年他们只涨了5毛钱,味道还是一样好吃。”
△图/@到武汉看海
紧邻一旁的徐氏糯米包油条,阿姨总是热情好客,饱满的颗粒包裹着香酥的油条,配上满满的肉松、海苔,三眼桥居民每天都能这样喜提元气早餐一份!
鱼糊粉是武汉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想念的过早之一,这家已经开了二十一年的鲜鱼糊粉,连武昌汉阳的班子都会开车来吃。用鲜鱼汤熬制再勾芡的鱼糊糊热气腾腾,在冬天格外暖身子。
再往里走,资深吃货会推荐这家明静生烫牛杂馆,牛肉、牛腰、牛肝称为生烫三合一,是他家的招牌。
老板王师傅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去拿新鲜的肉,汤底不加其他复杂配料,喝一口汤、吃一口牛肉,仿佛明白这家十年老店存在的道理。
他们家自制的牛肉酱一定要加,听说不少住得远的食客尝了一次就想打包带走。周围来来走走的过早摊很多,而他们却一直在这里。
吃过那么多宵夜还是这里Z良心
从三眼桥路口往里,是三眼桥街坊都称赞过的宵夜地。“我们这称不上什么宵夜一条街,就是有几家好吃的而已。”旁边的老板直率地笑着说。
走进小巷,煲汤正翻滚着热气,香气扑鼻,食客自觉排成一条长队,这就是一直陪伴着这边街坊数年的胖嫂煲。
客人们和老板非常熟络,聊生活、聊健康,眼睛却牢牢盯住煲里的咕噜咕咕的食物,期待早点入胃。
11元一份的三鲜煲加满了猪肝瘦肉,每嗦一口粉就给冬天里的自己多一份满足感,老板在一旁忙得不亦乐乎,大人、小孩围坐一团,像极了小时候Z热闹的吃饭场面。
对面的老地方烧烤总是供不应求,小小的店面虽然有两层楼,但只要你晚了那么几秒钟,必定排队无疑,六点一开门,单子就已经贴满了。
这里的宵夜价格都无比良心,食材也很新鲜,肉烤的很入味,比较重口;腰花完全没有腥味,非常鲜嫩;比较少见的牛油外面有些许焦焦的口感,里面汁水满溢,爽口无敌。
这里的年轻人特别多,有的是从小在附近长大,有的是朋友专程带过来“涨见识”的,宵夜的朋友也都习惯了等待,排队的间隙顺便去旁边来一碗煎饺或煎包,再搭一碗冬季标配的藕汤,美哉!
简单明了的四个字:煎饺煎包,用不着加任何一个前缀,用不着大肆宣传,街坊们自然就会来。
他们家的饺子是门口的叔叔每天现包,食材看得见,吃的也放心,Z主要的是一个个都非常饱满。
表皮炸至金黄,蘸一下老板的秘制酱料,一口要下去,幸福感爆棚!
藕汤和煎饺挤在狭小的一家店内,生意好的出奇,尤其在冬天,瓦罐煨出来的味道,武汉人永远戒不掉。
眼前仍是一番热闹的景象,但是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里也将迎来一波拆迁,“可能是明年的事吧,我们已经选好下一家的地址了,到时候街坊们只怕都不晓得是我们了哦。”老板议论着,分明是不舍。
-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