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身贫穷但美貌的男人,在这世上可能遭遇什么?
这故事,和那个让他出名的角色——富家少爷金燕西,几乎完全相反。
他自幼父母离异、家境贫寒,可以算是个内心敏感的“苦孩子”。
现实生活中的他,和荧幕中的“盛世美颜”也不太一样:
素颜,五官依旧精致,整体却有点“不修边幅”。
我们和陈坤聊了聊,出道21年,他在大荧幕之外走过的路:
路过峡谷,攀过垭口,也欣赏顺途时的风景。
“我没那么高尚,我接受,我也没那么自卑,这也接受。”
一个想当设计师的演员
“我小时候很容易可怜自己,我会把我的伤心事讲出来,然后在心里将它放大,回家以后就一直想,一直想。”
这是陈坤在采访中说的。
大荧幕里翩翩“贵公子”形象的他,有一个拮据到贫寒的童年。
小时候,陈坤一家五口挤在十三平方米的房子里,妈妈爸爸和小弟睡在屋子里面,陈坤就和大弟睡在过道上。
窗户只糊了一层纸,而且这层纸永远是烂的。
如果有人从外面伸手进来,就能碰到正睡觉的陈坤。
有一年春节,10岁的弟弟因为不舍得花钱买公交车票回家,在寒冷的夜晚走了3站。
到家第一件事,是从口袋里掏出攒的零碎的钱:“妈妈,给哥哥跟小弟买肉吃。”
19岁时,陈坤被东方歌舞团录取,来了北京。
他太爱北京了,一有时间就在大街小巷上溜达。
陈坤特别能走路,可以从东三环一口气走到20几公里外的颐和园。
有天晚上,他一个人在长安街上走,看见周围高楼大厦中的万家灯火,心中涌上一个强烈的念头:
一定有一天,这些亮着温暖灯光的窗子里,有一扇窗是属于陈坤的。
来北京第二年,陈坤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
只是,家里的贫穷像是一个沉重的枷,套在他的身上。
他的每一步都有些莫名的笨重和冷漠。
大学四年,陈坤一共拍了两部戏,电影《国歌》和赵宝刚的《像雾像雨又像风》,全是男主。
本是让人羡慕的事情,但幸运反倒让他心虚:
一切都是侥幸得来,或许其实自己根本不适合当演员。
那个时候Z吸引陈坤的,不是光鲜亮丽的明星,而是朝九晚五的生活、每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
拍完《像雾像雨又像风》,他拿着9万块片酬,决定实现小时候的梦想——当一名室内设计师。
他被国外一所设计学院录取,但被昂贵的费用挡在了门外。
国外的生活费超出了他的想象,校方还不允许学生打工。
本以为拍戏得来的是“巨款”,没想到在这些面前,不过九牛一毛。
“那几天我每时每刻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怎么才能留下来?我怎么才能在这里读书?
后来我终于面对现实,我不可能读的,因为我支付不起。”
第一次关乎未来的愿望,就这样因为缺钱而破灭。
得到了名利,却丢了快乐
2003年,《金粉世家》火遍大街小巷。
七少爷就此出了名。
陈坤红了。
他把家人接到北京来,先给妈妈买了一套大的公寓,又给自己买了套公寓,弟弟结婚,再买一套房子……
每次辛苦拍完戏,回到房子和母亲、兄弟姐妹团聚,他才感觉温暖和安全。
但是一出门,就特别恐慌。
他总觉得,现在的一切并不真正属于自己——因为他自认没有为社会做过什么,也没有独特才华、专业能力给自己强有力的支撑。
那段时间,陈坤不停地接戏、拍戏,几近麻木,只为了“保留那一点名声带来的安全感”。
2008年某一天,陈坤在家里选剧本。
他挨个读过后把三个剧本摆在一起,闭着眼睛随便抓了一个。
一瞬间,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难过地哭了。
“你竟然敢游戏自己的生命到这种程度,陈坤,你竟然敢这么做。”
2008年,陈坤接演剧本《故梦》,饰演民国时期的贵公子陆天恩。
陆天恩自幼生活养尊处优,也处处受限——财富并没给他带来快乐。
后来他屡屡遭遇变故,爱人去世、儿子夭折、家财散尽……
熬过一生磨砺,晚年时,他却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自由。
在陆天恩身上,陈坤第一次感受到了演戏和角色的魅力。
他总说:“其实我从2008年才真正的出道。”
褪去一身的繁华,才慢慢体悟到生活的粗糙和美好。
这段时间,陈坤心中生出了一个信念:
“我的生命中不光有我的家人需要我照顾,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我未来真正要去努力的方向。”
陈坤之前很不自信,觉得自己不配坐头等舱。
现在他却开始转变思想:名利不是一个结果,而应该是一个开始。
是一个命运给他的契机,让他好好用这些财富和名声,去帮助别人。
2011年,陈坤发起了心灵建设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这也是国内的第一个心灵公益项目。
他希望帮助人们在行走中内观自我、在安静中获得内心力量。
每年8月,他带着不同身份和经历的行者,在远离城市的地方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行走生活。
行走中唯一的规则是“止语”——所有参与者在行进过程中都尽量不说话,也不听音乐和拍照——就在这没有信号的茫茫自然里只专注和自己待在一起。
陈坤解释:“‘行走的力量’带来对现有生活的一种抽离,让人从原有熟悉的环境、城市、空气,抽离到完全没有信号的地方,跟一帮陌生人在一起。
抽离,会让人对之前既定的生活有一种思考、对自己有一种观察。”
“人与人的连接,不是在于我一定要跟你说话,有默契的人不需要说话。
我们只是尝试能不能到山里面,我们跟自然有一种默契和觉察,我们跟内心有没有一种默契和觉察。
我不用知道你们是谁,我只要知道我跟你在山里一起行进过几天。
我们曾一起在这个像是与世隔绝的‘乌托邦’里,和彼此、和自己的心专注地在一起思考和碰撞过。 ”
与外界交流得越少,留给自己思考的空间就越大。
坚持行走的9年来,他和团队带领行者们去过西藏,在平均海拔4500m、Z高海拔5353m的青藏高原行走观心;
也穿过沙漠,在平均43°C的高温下完成150公里的敦煌黑戈壁沙漠行走;
走过砂石、山地,趟过泥泞、溪流,渡过淹没小腿的刺骨冰川融河,经历过一日四季变换的冰雹风雪……
陈坤越来越找到了自己的“核”,他不仅拥有名利,更掌握了真正运用名利的方法:
在一次次的行走中, 给参与者的内心种下一颗正能量的种子,在他们面对迷茫、压力、悲伤、狂喜等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这颗默默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的种子,就会生出直面自我和环境的坚韧力量。
“我不想被标签捆绑”
陈坤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他严肃时和大笑时有巨大的差别。
镁光灯下表情严峻,眼神锐利;但在台下做造型时,放松地胡乱唱着五十年前的老歌,像个大孩子。
陈坤把微博当成自己的朋友圈,随时分享自己的有趣日常;
也会成为网友的树洞,倾听陌生人的情绪故事;
是绿洲上的标签狂人,每一张照片上都打满了细节标签。
在他看来,生活的有趣在于发现和珍藏。
陈坤不避讳说自己害怕衰老,“因为我还有很多角色想要演。”
甚至真诚地告诉记者,自己拍戏时每天都敷面膜。
某些时候,他又对这类事情举重若轻。
他在书里写下:
“我们都会衰老,我一定会过气。就像行走一样。我以前会希望自己永远不老,永远健步如飞,现在我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的完美和不完美。”
虽然抱有期望,但依旧坦然接受。
在时间的打磨里,学会和天性的“自洽”。
演员是个值得认真对待的工作,但也仅仅是一份工作。
镜头之外,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更真实的自己。
在家人面前,他只是儿子,只是哥哥。
会因为赌气去练习重庆话,只因为妈妈开玩笑说他家乡话不标准;
也会固定拿出一整天陪妈妈过周末,用“陪伴”和“表达爱”跟妈妈交流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他让弟弟在自己的团队中工作,但如果弟弟做错事情,会很严厉地斥责;
还和几个老朋友一起,创办山下学堂,为专业演员和非专业演员打开一条通往想象和故事的演艺之路,做一些自己想做、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刚刚过去的一年,陈坤“行走的力量”继续聚焦“情绪”,行走主题是:看见自己本来的样子。
仍然是长时间的沉默前进,仍然是在上山、过河时的互相扶持。
只不过这一年大主题下的行者们,更要尝试在自己的思考和团队的碰撞中,透过此时此刻的情绪看见自己本来的样子,在路途中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心。
感受、面对和悦纳当下,拥抱每一面的“情绪”“记忆”和“自己”。
人们总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如果连此刻自己的状态、自己的优缺点都观察不到,这个‘更好的自己’就是空中楼阁。
撕掉外界给的标签,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收获就可能会水到渠成。
44岁的陈坤已经想通,顺其自然,是人生一种非常漂亮的存在。
文章来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