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参加得意家十周年征文
【2010-2020,记录我家这10年】
开帖即有礼,还有机会赢取空气净化器/电饭煲/电压力锅等好礼
十年前,我还在老家十堰读书。曾经武汉到十堰的距离,坐绿皮火车需要十个小时。我第一次坐火车就是到武汉,晚上出发,刚上小学的我,因为第一次坐火车,兴奋的一晚上没睡觉。大夏天到武汉确实不是特别好的体验,满城挖的路面和晃晃悠悠的公交。两年后,2012年家人工作调动,从十堰前往武汉,开始了迁移之路。我的户口也在这一年落户武汉。往返两地也越来越频繁,直到定居武汉。这十年见证了我的故乡和武汉的距离越来越近,也亲历了武汉成为新家乡的过程。
从十小时的绿皮到4小时的动车再到去年汉十高铁的开通,时间距离越来越短,2小时就可以从武汉到十堰,这是在十年前都不敢想的。
这十年,由少年成长为青年。
记得十年前还是学生时期,身着统一的校服,每天都盼着放假。每天Z重要的事情就是上学,可惜我是个学渣,特别不喜欢上数学课。放学回家的路上是Z快乐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跟我顺路,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还有回家路上琳琅满目的街边美食!每天的生活费都要留一点,晚上可以在路边买点“垃圾食品”吃。虽然现在看来不健康,但那时候是真的好吃啊!谁能抵抗的了诱惑呢!以至于走路20分钟的路程,被我们几个兄弟伙能浪到一个小时才回家。到家我妈总免不了抱怨:怎么又回来这么晚!
2013年暑假,到武汉来玩,一家人在当时父亲租的房子里,只有五十平,好在楼下就是万达还是比较方便。晚上我拿出地图,瘫在床上用笔标记市内的风景名胜,手机上查了下公交路线,第二天就开始了城市“探险之旅”。
第一站选择了光谷。在地铁上就感觉到有些不对,一般公共交通不应该是越到终点站人越少吗?为啥光谷这个方向人怎么越来越多啊!好家伙,真就跟沙丁鱼一样,门一开“鱼贯而出”,更夸张的是,刚下车身后的车厢再一次被填满!
顺着密集的人流,往站外走,映入眼帘的就是光谷资本大厦。嘈杂的车流、密集的人群、施工的转盘是我对光谷的第一印象。(当时以为挖两年就大变样,光谷就能畅通无阻了,现在回过头来看,真是太年轻了。即使是过了十年也是这个感觉哈哈,一直在挖挖挖,后来网上还有个段子,巴黎圣母院着火了网友讨论说让大家猜猜是巴黎圣母院先修好还是光谷转盘先修好 )
人真多啊!走在天桥上都可以用摩肩擦踵来形容了。沿线还去了武大华科感受下一流大学的文化底蕴。后来也养成了逛校园的习惯,每年都会去武大看樱花。
这一年暑假除了逛一逛大武汉,更重要的是跟家人一起看房。当时房地产商流行开个旅游大巴,整个区域到处转,一个小区一个小区看,车上每人还发了零食,当时也算是挺新鲜的体验了。其实Z终买房的过程我没有参与,那时候暑假结束我已经回十堰上学了。后来,家人告诉我选择了其中一个小区,印象中楼盘附近特荒凉,地铁也没通,只有两个为数不多的两条公交线路。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也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可能是小城待久了觉得去哪都不方便,武汉太大了,去哪都要一个小时起步。那时候心底里还是觉得,武汉只是家人工作的地方,加上我还在上学,并没有在武汉真正生活,印象还停留在省会、长江、有繁华也有老巷。
后来,上了大学,才算是真正一家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小区门口也通了地铁,出行更方便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年,我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改变,从以前说“吃早餐”到现在说“过早”,热干面、糊汤粉、油条每天要变着花样。这些年,地铁线路越来越多,武汉通大学生卡带我坐遍新开通的地铁线,甚至在周边城市的公交也可以刷武汉通。慢慢的我的足迹踏遍了这座城市,开始和武汉人一起感受长江的浩荡。大学期间去了很多地方,也得益于九省通衢的武汉,有发往全国各地的高铁、航班,四小时城市圈足矣走遍半个中国,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我开始习惯这里的一切,习惯炎炎夏日的火炉,习惯武汉的“大嗓门”。你的声音有多大,就有多温暖。武汉,这座流动着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每一天都有N种不同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英雄的城市,还有英雄的人民。
往年都会自驾回老家过年,每年也就这为数不多的几次会回到老家。今年特殊。因为疫情,在武汉过的第一个春节注定能让我终身难忘。也是在今年,我有了如此强烈的身份认同。虽然没有嬉笑,没有烟花,没有走不完的亲戚,但有振聋发聩的“武汉加油“,有不信邪,不怕难的万众一心。很幸运在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在风暴眼的中心,和家人一起,亲历历史,共克时艰。
十年,从落户武汉,在武汉买房,到武汉生活,在武汉工作。现在,我的家在武汉。这些年耳熟能详的:different every day 也同样适用于未来,下一个十年依旧在这座城市里,每天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