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骅
资深吃货通常过不了体检这一关,这不,邹剑川就被查出了高血脂。
湖北籍作家邹剑川的美食文集《人间烟火》甫一上市,便在当当网当了一本回来。拆开包装,写意的封面;两天读完,写意的内容。两者高度统一。
读他的后记《一个高血脂的瘦子》,在莞尔之际,突然想到了清朝的袁枚。
袁枚也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吃货,但晚年健康指标不佳。从他的诗集来看,他往往要服用大黄一类去火的药,明显是他平日吃得太多太好了,为食所伤。虽然袁枚也活了82岁,但当时的人认为,他若不是太会吃太讲究吃,而懂得节食,说不定能活到一百岁。
健康如此重要,连邹剑川都在后记中感慨:“我的余生,可能只能在纸上谈谈吃喝了”。
仅此一句,便把他在美食经历上拉起的仇恨瞬间秒杀,心生同情,但也心存质疑,这个资深吃货能做到吗?
邹剑川从16岁开始就在文字上关注吃吃喝喝了,《人间烟火》是他20年美食文章的结集。
美食文章Z怕编写成攻略或食谱,读来索然无味。《人间烟火》百篇美食之文,全为作者“亲身经历、体验、品尝、思考和感受”的原创之作。读者跟着作者在大江南北经历一场场舌尖的“艳遇和惊喜”,在他的文字中体验到美食的情趣、高度和艺术,这与作者的写作态度密切相关。邹剑川认为“对食物的记忆和描写,我认为它是生活,也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同时他把视线聚焦到民间,“去当地百姓去的饭馆,寻访他们的家常食物”,这一下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代入感顿生。试想,他把高高在上的满汉全席写得再好,也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吧。
因此,邹剑川的《人间烟火》,就是他的人间烟火,是众多读者的人间烟火。
邹剑川的美食文章,总是循着情感和光阴的线索,和人情味和日子有关,这是建立在舌尖又高于舌尖的记忆。
他写年少时父亲捕捉青蛙作为家里的肉食时,这样写道:“那个时候,我们没有钱;那个时候就是有钱,市场上的东西也很少;那个时候,我和妹妹坐在家里想,今天有肉吃就好了”。有过同样窘境的读者,一瞬间被拉回那个真实年代,心中难免波澜泛起。
他回忆面条,“记得邻居是个河南人,常端着碗面条,蹲在门口,有滋有味地吃着,嘴巴发出呼噜呼噜的响声”。这是活生生的生活镜头里的细节,老电影的画面感就这样浸润你的眼睛,你在面条之外看到了比面条更重要的东西。
他叙述和夫人在阳朔吃啤酒鱼,这样说:“我们两个人吃了很久,说了很多话。那鱼里的酒意却没有品出来,那鱼的滋味也记不真切。我想,那个时候的爱太浓,情太切,所以完全忽略了美食的滋味。”这是应该出现在美食文章中的文字吗?是的,应该,它让美食溶进了万般佐料都做不到的滋味。
他说自己爱喝爱尔兰咖啡,“因为我喜欢叶芝这个人。喜欢他的句子,也就喜欢上他的国家。”他写在丽江酒吧看到跳舞的藏族女孩,不禁想起大学的女同学,“这个女同学让我心痛了很多年,是真正想起来心痛、叹息的那种。现在还有淡淡的痛楚,定期偶尔发作。”爱与遗憾,就这样流淌在作者要说的咖啡和酒的故事里,故事很动人。
在《人间烟火》里,这样逼近人心,贴近人情的文字比比皆是,它使得本来“物”的描述变为“情”的延伸,人间烟火本来就不仅仅是柴米油盐,更多的是世态人心,邹剑川两者都做到了。
曾经有一个时期,以先锋派文学为代表的西式汉语着实火了一把,诘屈聱牙的汉语Z初确实给读者带来智力挑战的刺激,但随着时间的检验,那些历久弥香、有着中国传统文字之美的语言,才真正在读者心中扎下根基并为读者钟爱一生。
撇开书本的内容,即使从文字风格上,《人间烟火》也是一个极好的范本。作者邹剑川应该浸淫古典文学良久,得起真传,又运用于生活气息浓厚的现代汉语,仿佛是汪曾祺先生的弟子。
中国古典文学,文字洗练写意,寥寥数字便可表达万千气象。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兼有古典之美和现代生活的平实,极尽短句之奥妙,仿佛一把匕首,单刀直入,刀刀入心。
邹剑川也有这样一把匕首。
“每个人都有拿手菜,我的拿手菜就是泥蒿腊肉”;“我到洛阳时,当地的朋友推荐我吃大盘鸡 ”;“到了梁子湖,为的是吃鱼”……这是他的一系列文字的开篇,不矫情不造作,简约平淡之中,便把一个个悬念甩给了你。
他写小笼包,“圣宫汤包,其实就是天津汤包,俗称小笼包。皮薄、肉厚、油多。”
他写牛肉面的辣,“辣得你想流眼泪,辣得你嘴巴咽喉里像捅进了火钳子一般,但你就是和这辣椒较上了劲。偏要吃完!看是你厉害,还是我厉害。”
他写一个人喝酒,“李白喝醉的时候看见了月亮,他说对影成三人。他醉了,盛唐也醉了。”
……
瞧,这就是邹剑川的文字。他没有故弄玄虚跩词汇跩形容,没有过长的结构复杂的句子,可就是这样,口语化的文字,长短句的配合,写意文字的韵律、节奏就出来了,文字的美的就出来了,这是不张扬的显摆,没有实力的作者不敢这么做!
无论是给自己读,还是推荐给爱写作爱阅读的朋友,或者给上学的孩子一个好的范本,《人间烟火》都值得收藏。
希望高血脂的瘦子,可以继续美食之旅而没有血脂的负担,期待他更多的作品。
作者:麻辣麻花,实名马骅,文字爱好者,安徽合肥业余撰稿人。